人工智能热过头?微软技术官泼冷水称要“静静”

发表于:2018-11-16 09:55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张一鎏 张馨怡 张艳丽    来源:南方都市报

  “现在人工智能这个词太火了,什么都可以和人工智能扯上关系,好像人工智能时代马上就要来了,其实还差得很远。”第20届高交会昨日继续在深圳举行,在2018年亚太智慧城市发展论坛,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CTO)韦青对人工智能热表达了需要“静静”的态度。他表示,不能够只看到人工智能美好的诗和远方,还是要做好基础,专注核心技术的研究突破。
  “好像人工智能时代马上就要来了,其实还差得很远”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第20届高交会上,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带来了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展示,而在热闹背后,高交会上也出现了冷思考的声音。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就在高交会的开幕论坛上表示,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需要靠发展新的理论,引领技术的突破,克服存在的局限性。
  “现在人工智能这个词太火了,什么都可以和人工智能扯上关系,好像人工智能时代马上就要来了,其实还差得很远。”在昨日举行的2018年亚太智慧城市发展论坛上,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首要不是谈未来多美好,应关注如何突破技术桎梏
  韦青认为,现在谈人工智能,首要不是先谈未来多美好,而是应如何突破技术上的桎梏。冷静看待人工智能,不是说不做人工智能,而是要将对人工智能的关注重心转移到核心技术研究和突破上,让技术变得更加尖端。现在人工智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要只看诗和远方。
  韦青举例,发展人工智能,数据是基础。数据的基础打得更牢,人工智能才能发展更好。要脚踏实地做好数据采集、整理、清理。他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一个城市要打造美食之都,是要不停引进米其林大厨,还是精心准备最好的食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食材精,食物才能好吃。这和人工智能是一个道理,优质的数据就是食材。
  对于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生活变革,韦青表示并不会一蹴而就。韦青表示,很多场合,很多专家都在讲,人工智能可以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但这个时间其实是很长的,很难短期实现。即使今天智慧出行、智慧支付在普及,好像一下就让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但实际上只是优化了生活方式。而要出现革命性的应用场景,还要相当长的过程。
  业界思考
  人工智能的开发利用也应遵循一系列规范
  人工智能是高交会上的热议话题,在昨日举行的高交会中国高新技术论坛“颠覆性创新技术” 主题论坛上,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多位嘉宾也带来了业界不同角度的思考。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睿杰表示,今天人们处在一个科技变革时期,和过往一样,只要有变革,就会有很多的未知数。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打造人与机器之间的新的关系,这种关系与之前的关系截然不同。技术能够增强和拓展人的能力,用来解决很大的问题,但背后要将技术和人类的智慧结合,人工智能的开发利用,也应遵循一系列的规范,包括道德伦理。
  柯睿杰以数据为例指出,人们需要收集数据去分析,去发展人工智能,但要赢得信任,需要在数据管理和使用上,不会去侵犯到用户的一些隐私信息。一方面,我们希望能够人工智能能够不断扩大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也承担着很多的责任。技术不是为了取代人类,而是更好地帮助人类,解决面临的一些挑战,要恰当使用技术去打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被称为德国工业4.0之父的德国科学家孔翰宁在论坛上也指出,不应以孤岛的方式去对待技术发展,也应关注法律、伦理规则、安全等,要从人的角度考虑社会的一系列顾虑。

  “慢、贵、缺” 制约人工智能的应用
  在“颠覆性创新技术” 主题论坛上,华为云中国区总裁洪方明表示,人工智能带来的产业变革已经开始影响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比如在城市交通、医疗、自动驾驶等方面的应用。但企业方面在人工智能项目的实践中发现,目前有3个因素在制约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一是慢,开发的效率低,训练、部署等整个过程耗时;二是贵,算力的资源仍然缺而贵。三是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仍缺,人才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之一。

     上文内容不用于商业目的,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权利人联系博为峰小编(021-64471599-8017),我们将立即处理。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