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该如何进行黑盒测试——测试分析篇

发表于:2018-5-22 09:56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测试小学生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网采编

  相信这篇文章有很多人觉得是很无聊的,因为是最没有“含金量的”手工测试相关的内容。有那么一部分人还是认为手工测试就是点、点、点。我说你没说错,手工测试就是点,哪里不对点哪里,哪里出错点哪里。
  但是在这里我觉得要反驳一下了。不是过激的争论,辩论,而是一种观点。为什么明明都是手工测试,我比你发现的bug就是多;为什么明明都是手工测试,我比你发现的bug更有含金量,级别更高,重要程度更高(我们暂时忽略级别确定的合理性,假定级别都是客观且正确的);为什么明明都是手工测试,我对业务的理解就是比你强,我更能被大家认可,被客户认可。
  所以,我想说,手工测试是一件入门非常简单,但做好非常难的事情,往高走也相当的不容易。“她”简单到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都可以不经过任何培训,来了就照着用例,甚至没有用例自己乱点,就发现bug。
  “她”难到如何通过最小的执行代价,获得最大的质量保证,覆盖最多的用户场景,这是一门艺术。真正的测试专家,一定是有黑盒测试专家一席之地的,每个公司也都一定有测试的业务专家。
  PS:我这里用的“她”,是我在猜测,如果“她”是一门艺术,那么能代表这门艺术的一定是一位柔美的女子吧
  言归正传,我们开始进行测试分析的干货内容,首先我们明确测试分析都要分析哪些,下面给一个列表,包括但不限于吧。
  被测物是什么
  项目目标
  需求来源
  开发实现
  需求目的
  销售相关
  用户群
  测试范围
  测试目的
  。。。
  。。。
  我们一一道来,看看每一项我们都能分析出来什么。首先,我后续描述的大部分思想,来源于海盗派测试分析,2017年初出版的,出自独立软件测试顾问邰晓梅,一个热爱学习的Learning Geeker,我在10年从业软件测试,17年初看到这本书,从未想到我工作这么久,一本不讲测试开发、不讲自动化、不讲Devops的书能让我收获如此颇丰,如果你也爱看书,爱测试,非常建议认真的读一读这本书,受益匪浅。
  被测物:是指我们到底测试的是什么东西,他是怎么工作的,用户是怎么玩的。
  项目目标:是指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他能给用户、给公司带来什么价值?
  需求来源:是指谁给我们提的需求,为什么给我们提了这个需求,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么?我们有更好的解决用户问题的办法么?
  开发实现:是指开发是如何实现这个需求的,他能帮助我们做到2点判断,1个是这么实现有没有漏洞、不足(别害怕,别害羞,多问,都想,多被怼),另外1个是,我怎么测更有针对性,当然首先你得忽略他是怎么做的,得想用户是怎么用的,先保证用户,再有针对性的深度测试
  需求目的:用户要我们的产品干嘛,为什么提了这样的需求,为了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他们以前是否有过解决这类问题的尝试,那么是什么原因没有解决,而我们又怎么能帮他们更好的解决,真正在用我们软件的是哪一类人员,他们有没有什么操作习惯?我们能不能去客户现场待一段时间,真正观察一下他们如何用我们的产品的。(PS:如果你看过海盗派测试分析,这里就是就相对于书中的KYM,Know you mission,想了想还是作者总结的好,比我厉害)
  销售相关:我们的产品售价多钱,假设我们要把产品卖给一个客户,销售团队是怎么介绍的,他是怎么引导用户让其对我们的产品上瘾的。我们的目标客户是哪一类的,他们有什么特性。别惊讶,这会帮你知道用户最初和最多的是怎么用我们的产品的,你自然知道在时间紧张的时候如何圈定测试范围。
  用户群:谁在用我们的产品,一般什么时候用,用什么手机,用什么浏览器,这里也就可以分析出来后期测试时兼容性覆盖的范围,当然有的公司有自己的数据统计或者第三方的统计,这个更好,附上几张图大家可以参考下,来源于某公司的GrowingIO中的统计.
  测试范围:有效识别测试范围,其实可以避免测试资源的浪费,或者说定义不同阶段,不同时间下的测试范围,有差异性的保证测试资源和测试产出的性价比,是一个有技巧的事情,附图。从Story测试到product,测试投入范围的变化。
  测试目的:这个本该一开始就列出来的,刻意放到了最后,因为我觉得如果不了解上面这些问题,你的目标应该是虚的,或者像大部分的测试方案,千篇一律,失去了灵魂。所以测试目的最终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测试准出,什么时候可以资源释放,什么时候可以交付用户,测试目的应该是项目目的的一个子集。
  总之,测试有3种分析
  基于需求的分析
  基于用户的分析
  基于风险的分析
  测试也有2种设计
  基于场景的设计
  基于数据的设计
  推荐启发式测试策略做为测试分析的模型吧,具体这个模型怎么使用,就不在这里多说了,百度一下一大堆专业的分析,我从我的角度告诉你他能带来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当你在测试设计阶段,通过这个模型,能让你更多的分析和完整的思考,而测试执行阶段,又能帮助你进行测试的反思和场景的组合,蛮棒的,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从测试分析做起,能从看得起黑盒测试开始。
  最后,我附上一句话,出自Cem Kaner。“好的测试人员并不是可以发现很多bug或使很多的开发人员感到羞辱的人。好的测试人员是那些促成合适的bug得以修复的人”



上文内容不用于商业目的,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权利人联系博为峰小编(021-64471599-8017),我们将立即处理。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精彩评论

  • dianqiren2011
    2019-2-24 18:25:33

    楼主说的很在理。点点点很low, 也是能体现测试水平的
    项目组里一位支持的专家,发现的bug不仅比我们其他人多,而且质量高,是一般的测试人员没法发现的。水平的差距啊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