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测试这东西

发表于:2011-8-23 16:27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Wily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网采编

  以系统测试用例的设计为例。

  理论上,当一份需求规格评审通过后,你才开始写系统测试计划、系统测试用例。为了保证需求规格的可测性,测试设计人员一定会参加该文档的评审。可是评审完成后,你会发现,当初明明看得很清晰的文档,现在忽然变成了一个让你迷惑不解的东西,你大致知道了软件要实现的功能是什么,可是你有好多测试思路无法实现,你发觉需求规格根本不能够提供给你所要的信息。于是,你义愤填膺:这标准的过程怎么会是这样?我明明已经评审过,我觉得上面表达的意思很清晰呀,为什么我不能够以它为主要依据来写测试用例?看样子,软件工程一点也不实用!

  那么,先不管软件工程是否实用,我们诊断一下为何不能够设计测试用例的原因。当我们首次看到一份需求规格时,我们关注的是他描述是否清晰,是不是已经让我们了解了软件大致要实现的功能。可是我们并没有从测试的角度来考虑,去测试这份文档存在的问题。当评审时间不充分、评审内容过多的情况下,我们没有余力去做充分的考虑,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后续工作无法展开。因此,分析到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生搬硬套了理论,自然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对我们预定的测试管理过程进行第一步改进了。

  作为需求规格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在项目计划制定时,你就可以要求将各部分文档评审的时间尽量放长,评审的内容尽可能小的切割出来进行评审。这样,你有足够的时间去评审文档是否符合你的要求。你可以在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测试框架,明白在这段内容中,你要测试什么,需要这份文档提供给你哪些信息。最实际的做法,就是在评审的时间就着手写测试用例,当你开始动手时,你的测试思路就会源源不断地运作起来,你才能了解这份需求规格是否真的描述清晰,是否存在二义性,是否考虑到了你所考虑的所有状况的处理。如果没有,你就可以把这些作为缺陷提交出来,请需求规格的分析人员做修正。此时,你发现的缺陷价值远远比你在系统测试阶段要大得多,因为,所有的弊端在初开始时就已经被发现,并及时作了修正,防止了下一环节继续出现偏差,大大节省了开发成本。而此时的测试用例并不能作为你真正发布的版本,因为评审阶段会有大量的缺陷被提出,只有在完全修复后再通过了评审,根据需求规格修复了你的测试用例,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用例价值。对于这种方式,我们并不能说软件工程的理论跟实际不相符,不是吗?

  然而真正作为基线管理的测试用例,并不一定是根据需求规格写完了就被评审的。尽管作为公司灵魂的软件需求规格要求尽可能的详细,但在实际设计与编码中仍然或多或少的会有偏差与变更。系统测试用例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完善、细化的。

  当编码阶段开始时,为了缓和系统测试阶段出现的缺陷过多、有可能延误发布日期的风险,也为了降低缺陷修复的成本,系统测试用例的执行通常是在这个阶段就介入了。此时,测试用例并不能被基线化,在不断的编码单元集成时,测试人员(在此时,我认为最恰当的测试人员是测试设计人员)会抽取相应的测试用例来对集成的产物执行测试,验证测试设计思路是否存在偏差,测试覆盖率是否足够的高,一边执行测试,一边修改与补充测试用例,一边提交测试得到的缺陷。当编码基本结束时,系统测试用例已基本被完善。此时的用例文档便可提交评审。当然,我坚决不鼓励所有的测试用例完成之后才一起评审,同需求规格一样,他也应该是在实际过程中使用迭代的方式进行评审内容的分割,以使评审委员会成员有充分的时间跟精力进行评审。

  评审通过后,系统已经集成完毕并通过了集成测试,此时就可以进入系统测试阶段。在系统测试阶段中,测试执行人员从头执行系统测试用例,并根据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提交缺陷。可能有人说,系统测试都被提前到编码阶段做了,这个时候还能发现缺陷吗?当然可以!缺陷是发现不完的,关键是看你设计的思路,测试的覆盖率只是个相对数,它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因此,我们会在不断的测试过程中发现缺陷,并把缺少的测试用例通过变更流程补充进去,以使测试用例更为完善。在客户验收测试阶段、实际使用阶段,我们仍然会收到用户发现的缺陷,并把这些漏掉的测试用例也补充进去。而这些漏测率也可以作为评估测试用例设计质量的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测试计划跟测试用例的设计过程是有差别的,评审过程中介入测试设计,也必须介入测试计划,因为你测试设计的思路就是计划中测试策略的一部分,你不能够忘记测试计划的指导意义。当需求规格评审完成时,你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完成你的测试计划,评审通过后才可去完善测试用例。否则,你不能够让评审委员们接受你的测试策略,又怎么可能越过这一关,执行错误的设计呢?

  在测试管理过程中,以上的过程并不是唯一的实用过程,每个企业的环境不一致,采用的方法也不相同,仍然需要灵活的运用。这种方法只适于参考,让相关人员了解实际的状况,识别这些风险,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来缓和或规避。

  作为本文章的终结篇,我并不对缺陷的管理过程作过多描述,缺陷管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着重于对评审或测试中出现的缺陷进行严格的追踪与控制。每个企业的环境不同,所使用的管理流程也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就是使缺陷尽可能的得到修复。

  测试、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这三个概念通常会被混用,有些测试人员称为QA,却做的只是测试的工作,有些测试人员称为QC,却不明白QC跟QA又有何区别。

  测试是通过各种方式来验证软件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他只负责发现缺陷、追踪缺陷,却并不负责产品的质量。而QC是要对软件产品的质量进行控管的,他要考虑缺陷修复的方式、产品发展的方向、软件变更的合理性等等。从广义上来说,QC应该是QA的一部分。但从实际情况考虑,最了解软件产品状态的是测试人员,由他们来负责产品的质量控制无疑是最合适的,可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以及独立的测试与QC的沟通成本。狭义的QA指的是对软件开发的过程进行跟踪,发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汇报与处理,收集项目中必备的度量数据,使软件过程变得透明化,可控制。QA会分析数据背后的不合理性,找出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促使软件过程的改进,同时汇总历史项目的度量数据,作为下一个项目的参考。

  总之,无论是测试,还是QC,或是QA,他们存在的最终意义都是为了软件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不会因为在各个环节中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却无法识别,最终造成巨大的成本损失或项目失败。

  综上所述,测试这东西说神秘不神秘,说简单不简单,它的理论也就那么一点,毫不复杂,复杂的只是具体的测试工作是如何做的,做得如何。因而测试理论的灵活应用,测试人员的经验值,却成为衡量测试水平的关键。可见,一个测试人员需要具备敏捷的反应,发散的思维,良好的沟通技巧,高度的责任心,深厚的应用领域的业务知识,软件工程理论,以及尽可能多的编程经验。测试人员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以上因素。

  关于程序员与测试人员的评价是:一个有过编程经验的测试人员不一定是优秀的测试人员,但是一个有过测试经验的程序员一定会是优秀的程序员。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测试很重要!

22/2<12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