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评审那些事儿(九):最佳实践(1)

发表于:2011-6-21 10:32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止于至善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网采编

  如下评审工作的最佳实践主要在效果的保证、工作的导向、人员心理、避免盲目信任,以及保证完整性等方面。

  1、保证评审效果

  没有效果的工作还不如不做,所以做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如何保证效果。要保证评审的效果首先应当保证资源,不但要保证评审的资源应当是质量合格且数量充足的,也要保证被评审的资源,使他们能及时地拿出“不冒烟的”阶段成果,及时地修改错误。

  应当在公司层面结合行政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保证评审效果的保障机制。评审与评价相结合将更能保证效果,虽然要区分评审和评价的区别,使管理人员不会不恰当地使用评审数据。但如果评审发现的问题的修改情况不与对项目团队或被评审人员的评价挂钩,评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应该先评审后评价,评价是针对评审效果和最终成果的评价。也许在评审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如果都已经改正了,就应该给与鼓励,而不是以原来的文档有多少错误来评价这个项目或文档作者。

  很重要的一点在前面也已提到,应当做好评审规划、评审准备并分清职责。评审规划和评审标准提前通知相关人员,评审人员应该带着问题进入评审会议。军事上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外国人说“Haste makes waste”,古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都指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评审效果取决于评审人员的素质和投入,所以应当根据项目情况确定评审级别并挑选评审人员。避免“盲人给盲人引路”,必要时邀请行业业务标准制定人员参与评审。

  评审事先应该建立入口和出口准则,评审开始应当符合入口准则,评审的结束应该符合出口准则。如果文档不容易理解,结合原型演示进行评审会起到更好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有用户参与的评审来说。

  适度评审,分清缺陷与建议。缺陷是一定要修改的问题;否则会造成质量问题或成本及进度问题;建议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项目组视情况而定。因为建议可能“镀金”,所以评审人员应当尽可能不提“镀金”的建议,同时也要在评审中指出需求或设计中出现的“镀金”问题。当然,对于“镀金”问题也要一分为二地看。有的“镀金”可能会形成产品的一些“亮点”,同时在成本上增加的投入又比较少,可以考虑保留。但对于投入成本太高,又不会有什么效果的就应当放弃。对于一种方案是否“镀金”,不同的人会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评审也要综合考虑ROI投资回报率,因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赚取利润。要注意评审工作不管采用什么形式,形式只是手段,关键看效果和效益。

  问题:如何看待编码快完成才进行文档评审,这样的评审是否走过场?

  个人观点:由于项目条件的复杂性,编码快完成时文档才完成,这样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很多人因此就认为这时候评审是形式主义,走过场。“编码都编完了还有必要进行文档评审吗”?甚至有些人对于文档的必要性都提出了质疑。

  确实,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口头沟通比书面沟通来得方便快捷,所以先以口头沟通方式使读者完成软件编码是常有的事。但笔者认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很有必要尽可能早地在软件交付之前进行评审。一是因为这时候评审还是可以帮助发现潜在问题的,纠正还来得及;二是可以帮助对软件的评价提供某些方面的依据;三是为后面的软件维护工作留下一份合格的文档。

21/212>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