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谁是互联网变局中下一代王者?

发表于:2011-3-15 09:10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龙真    来源:tech2ipo.com

分享:

  纵观整个互联网形态的发展史,它基本可以归纳为经历了工具时代、平台时代和人性化平台时代三个阶段。单纯的资讯网站、单品类的购物网站、单个游戏、单个软件及程序如QQ即时聊天工具和360安全卫士等都是工具时代的产物,网页搜索引擎、传统视频网站、APP Store里的成千上万的App严格意义上也要划归到这个最初级阶段,因为它们虽然出现时间较晚,但并不能摆脱单一工具的禁锢,很容易被边缘化。而以多元化搜索引擎形态出现的百度和Google、多业务并举的新浪和腾讯等综合门户网站、树立了生态圈的淘宝网等综合电子商务网站都把时代推进了平台时代,平台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拥有海量客户,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但多是以群体为单位,缺乏个性化和人性化元素。而平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慢慢赋予人性化因素。Myspace是人性化平台的先锋,它从对人们的兴趣出发,选择了大家所喜爱的音乐作为出发点,引起了社会化媒体的第一次革命,它甚至一度超越Google和雅虎两大巨头成为世界流量之王,彰显了人性化平台的价值。它的替代者Facebook则后来居上,它摒弃了人们的“兴趣”这个因素的不确定性,转而从“稳定”的人际关系出发,利用实名制推动了社会化媒体新的高峰的到来,它至今仍处于这股浪潮的风潮浪尖之上。

  社交游戏巨头Zynga和传统网游巨头动视暴雪的商业逻辑对比会鲜明的发现工具时代产品和人性化平台时代产品的差异,以及更凸显人性化平台的价值。(1)社交游戏熟人之间的邀请机制比传统的铺天盖地的广告更容易凑效,更容易形成用户规模。(2)社交游戏比网络游戏玩家的动机更具体。熟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如情感因素、交往因素、炫耀因素等都会夹杂其中,比网游玩家们的单纯的无聊、升级和完成任务的普遍心态要具体和有价值的多。(3)社交游戏比大型网游的用户攀比和成就心态上更加强烈,更容易利用畸形心态产生收益。攀比更容易诞生在小圈子里,圈子越大,这种攀比人数和攀比心态越弱,想从这些人身上挖出钱越困难。(4)社交游戏开发周期短、扩充性强,比大型网游有更低的成本和更低的风险,并且具有很强的黏性,大型网游只有少部分才具有较高的黏性。正因为Zynga代表着未来,所以它才能以很小的营收却赢得了和游戏产业的龙头老大动视暴雪几乎相同的估值。而且,还会在未来的几年里在估值上同后者拉开差距。几乎所有的类似游戏这样的细分市场,社会化媒体都在以相近的形式抢夺着传统网站的地盘。国内的SNS人人网几乎把搜狐传统的Chinaren校友录消灭干净,而博客这个社会化属性还不算太强的小东西就也已经革掉了之前红红火火的个人主页的命,这样的例子已经变得随处可见。

  谁会是未来王者?

  作为一个人性化平台,社会化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决定了它在未来的“江湖”地位。基于个人,海量用户,以及持续的有吸引力的人性化的互动内容是三个核心要素。第三个要素比较多元化,它考验的是不但是建立一个生态系统的能力,还有维持这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笔者接下来会有专文阐述。但基于个人以及海量用户却是踏踏实实要实现的两个硬指标。

  要实现人性化平台,它首先要考虑的出发点就是基于个人,不是基于流程,也不是基于群体。如果细细分析,我们会发现现在的网站越来越出现两种倾向,或者说先天性的基因,后天只能调整,却非常难以改变的两种特质。网站们要么满足的是群体需求;要么满足的是个人需求。

  具体来说,腾讯是一家基于个人需求的网站,从QQ诞生起,基调就已经确立,它做的就是基于QQ上用户交往的满足个人需求的产品。而百度从诞生起就是一家基于满足大家搜索需求的网站,做的是群体需求的产品,不可能针对每个人开发一个搜索引擎。这两种模式就直接决定了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会看到:腾讯做基于个人需求的产品时,往往顺风顺水,比如QQ空间、QQ秀等,但它一旦涉足群体需求的产品时,往往会有些障碍,比如搜搜、QQLive、TT浏览器等。百度也同样如此。做基于群体需求的产品时,它很容易成功,贴吧、百科、文库等都是如此,但它涉及个人细微需求的产品时,往往很难成功,包括说说、空间、hi等。同样的,人人网也是基于个人需求的,它做群组很难有戏,但做个人形象方面就会很有潜力。淘宝网属于一个异类,它的每个账户背后有个人也有团体,这类业务在向社会化媒体领域延伸上必然会遭遇困难。

32/3<123>
100家互联网大公司java笔试题汇总,填问卷领取~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3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