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架构支撑商业成功(第二部分)

发表于:2010-5-13 13:48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架构师Jack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网原创

分享:

  四、测试工具

  代码覆盖率

  代码覆盖率最大的价值在于评估测试活动是否足够和充分,100%的代码覆盖率能证明测试活动基本验证了最初的产品设计,但是并不能证明产品不再有质量风险或没有bug了。因为代码覆盖的技术有多种:语句覆盖,分支覆盖,条件覆盖等。每种覆盖率达成目标的成本和技术难度都不一样,成本低和难度低的覆盖率,如语句覆盖率,只能说明测试验证了每行代码,能找到基本的编码错误,但是不能发现逻辑性设计错误。

  虽然代码覆盖率不是一个可以100%衡量评估产品质量的工具,但是却是能衡量一定阶段测试活动质量的方法。如果产品连最基本的语句覆盖率都没有达到100%或90%,那就说明测试用例的设计还存在很基础的遗漏。

  目前在互联网上已有一些代码覆盖率工具供大家自行下载,例如Gcov。代码覆盖率最好由测试人员通过黑盒测试用例结合部分单元测试来验证,而不应由开发人员全通过单元测试来验证,因为难免部分开发人员会为了达成代码覆盖率而刻意编写提高代码覆盖率的单元测试代码,“成为一个为了指标而做指标,忘了目标的活动”。

  内存处理错误检测

  内存处理错误检测工具的最大价值在于降低发现和定位代码内存处理错误bug的成本,尽早发现更多的此类bug。主要的内存处理错误检测工具有purify和valgrind,利用这些工具,我们甚至只需要执行一般的功能测试用例,就能发现代码中内存处理的错误,例如:未初始化,调用越界,开始出现未释放的错误。通过此类专项工具的告警信息,就能花很小的成本发现代码中潜在的内存处理错误的bug,而不用等此类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在产品层面暴露故障现象。

  因此我建议:……

  ……………………

  查看全文请点击下载:http://www.51testing.com/html/76/n-212876.html

  五、专项测试技术

  提出专项测试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与常规的功能性测试进行区分,突出我们在特定测试阶段测试工作的重点。并且作为测试技术的分支之一,专项测试技术的掌握和积累,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其重要性不亚于自动化测试。因此,我有必要使用简单的篇幅描述专项测试技术对商业成功的重要意义,希望各测试组织像重视自动化测试一样重视专项测试技术的投入。本文仅提及:可靠性测试;可测试性设计;兼容性测试;安全性测试;性能压力测试。对于其他专项测试例如:UCD测试,白盒测试,可服务性测试等则暂不进行阐述。

  可靠性测试

  提起专项测试,大多数人都知道性能测试,压力测试,安全性测试,可是在大多数测试组织中并未有专人专项进行可靠性测试的技术研究和积累。虽然在日常的测试活动中通过压力测试和异常测试能进行一定的可靠性测试保障,但是有专人专项研究的可靠性测试肯定会更系统,可靠性测试覆盖更全面,可靠性测试的难题解决效率也会更高。那么可靠性测试专项活动应该如何开展呢?首先,要建立测试项目相关的可靠性故障模式库;然后,根据故障模式库中的可靠性错误类型进行分类,根据分类准备相应的可靠性专项测试用例和可靠性测试工具。最后,在测试计划和测试策略中,把专项的可靠性测试用例应用起来。有条件的测试团队,还可以根据可靠性测试用例的测试通过情况进行可靠性模型的评估打分。这样产品在可靠性领域的工作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完全处于无法跟踪和评判的状态。

  可测试性设计

  作为专项测试技术中,唯一1个对产品或项目进行正向构建的测试技术——可测试性设计技术,其重要性对于研发效率的提升,测试成本的降低,测试质量提升都非常直观。那么如何进行可测试性设计呢?大致思路可以这样参考……

  ……………………

查看全文请点击下载:http://www.51testing.com/html/76/n-212876.html

版权声明:51Testing软件测试网及相关内容提供者拥有51testing.com内容的全部版权,未经明确的书面许可,任何人或单位不得对本网站内容复制、转载或进行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链接:

测试架构支撑商业成功(第一部分)

33/3<123
精选软件测试好文,快来阅读吧~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