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尔默:云技术五个主要维度与五个主要机遇

发表于:2010-3-09 09:43  作者:未知   来源:搜狐IT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要投稿 | 推荐标签:

  企业的合作方式已经发生变化,而且还会继续改变。我们有一个云客户叫Aviva,是全球第五大保险公司。Aviva是一个新名字,在一次兼并交易后,他们在24个小时内转换到了新名称。第一天,他们认为需要告诉员工我们有了新名字。这并不容易,他们的配偶或重要人士可能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工作。

  由于并不是所有人都上班,这项工作就变得很困难。你不能指望着所有人都在公司内,他们可能在客户处等各个地方,如何把所有人聚集起来是个很大的问题。这时就可以看到创新的重要性了。以虚拟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又要保持相同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水平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这就是微软的主要工作。想想伴随我们成长的Office办公软件,电子邮件、Word、PowerPoint、表达、互动与合作。把Office搬到云中,使其在云中运行,帮助人们联系和沟通以及表达自己。这是我们将于6月份推出的下一代Office产品的核心目标。

  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我们的某些Office产品已经进入云中,90%的客户,至少是机构客户将继续选择我们。很多针对个人用户的工作仍在进行中。我们正在通过Hotmail和Windows Live推动这些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领域。

  第四方面,云需要更智能的设备。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继续在浏览器和标准上做很多工作。对于云来说,用来访问它的设备确实很重要,不管是PC、手机还是电视。就像前面所展示的,你所使用的设备很重要。

  我们用来了解你的方式就是传感器、摄像头、语音、手势等等。今年,我们会通过TellMe服务收集到云中并处理大约100亿个语音,包括来自呼叫中心的语音,必应的手机语音搜索等。因此就需要设备能够连接用户,提供更丰富的界面,从传感器传回数据,并藉此改进云计算。

  去年末,我们发布了Project Natal。它是一种适用于Xbox的摄像头,可以识别用户、声音和手势。硬件很重要,绝对很重要。好的智能设备硬件可以同时融入目前最好的应用,例如丰富的客户端应用、浏览器内容、下一代自然用户界面、语音、触控等等。

  看看目前的创新发展速度。PC已经不像五年前的PC,这与云有很大关系。手机也不像五年前的手机,未来五年肯定也会不一样。它们都是智能设备,而且会越来越智能。当然,这不是说它们一定就很复杂,也不意味着它们一定很贵。我们创新者的工作就是让人们享受到云的智能,同时还有简洁性和低价格。就像这款PC,它大约1.5磅重,非常轻巧,有着大屏幕以及Amazon的Kindle阅读器等。你可以得到一切你想要的。这是一款非常棒的设备。或许目前对很多人来说有点贵,但还在承受范围之内。类似的产品未来会陆续上市。

  电视也一样。人们会把这些设备放到电视机旁边,让每一台电视都具备智能,而不仅仅是播放视频游戏。Simon刚刚展示了它的功能,它有着用户真正期待的界面和智能。

  从微软的Windows说起。它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智能设备,我们的目标是把未来的Windows设计成云需要的智能设备。如何让全球数十亿智能设备用户使用它?如何让它在云世界中体现越来越高的价值?

  如何把这些技术用于新的设备?我们目前正在围绕手机开展工作。我们有新版的智能设备Windows Phone 7系列,真正为云所设计。之前的Windows手机主要针对语音而设计。当Windows Phone 7系列手机上市时,你会看到一些非常有趣、并且真正把这些技术融合在一起的东西。

  我不会再更详细地讲这些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Blaise和Simon谈到的方式为用户整合人、地点、内容、商务等所有东西,这与其他公司不同。我们很早就在关注这个问题。

  对我们来说的一个大问题是,按照云的要求开发更智能的设备,手机、PC、电视以及其它下一代设备。

  第五个方面,云推动服务器的进步,反之亦然。最初的云概念只是一组服务器。是的,人们购买服务器。1969年的第一个互联网站点,就是每一边都有一台服务器。然后是PC服务器等越来越多的服务器。截至目前,全球已经售出了大概200万台用于云计算的服务器。

  目前服务器硬件和软件的使用方式在云时代需要改变。规模化推动了云计算的发展服务器数量、存储的数据量等。地球上的照片、图像和视频都在按照Blaise展示的方式变得数字化,而实际上只有其中的小部分数据可以在网上访问。

  负载情况也在不断变化,可能忽然上升,也可能忽然下降。还有地理规模问题,我们确实在天空电视台上碰到了这个问题。感谢上帝,他们没有在西雅图向我们销售这项服务。地理规模问题确实存在。硬件和人力成本也存在规模问题。这是互联网的世界,这是云的世界。一切都在快速变化。你需要服务器硬件和软件来快速地部署新功能,新数据以及新产品。

  因此,云正在改变我们看待服务器硬件和软件的方式。我们在门口展示了一款云产品,下一代服务器。它相当于大约10,000台服务器。完全完全的下一代概念产品。过去,我们需要灭火管给它们降温。而下一代技术用橡胶软管就足够了。它是硬件技术,也是软件技术。

  最初的软件概念是把一切都虚拟化。如果只是希望给予软件和IT人员更多一点的敏捷度,虚拟化已经足够好了。但是,如何采取下一步,帮助人们设计可以立即用于云中的应用软件?这正是我们所需要做的。

  目标不是丢弃所有软件,重新开始。因此,需要能够迁移软件并利用以前的技能。但是,当编写软件时,你需要知道它会在什么硬件上运行,实际应用场景是什么样的。它应当可以立即部署。机器出现故障不是你或其它人的问题。不应当需要有人时时刻刻照看所有这些机器。

  根据这个原则,你需要设计不同的开发工具、硬件、管理工具。这个领域需要大量的创新。在华盛顿大学,我们有一个称为Azure Ocean的项目,收集全球的海洋地理数据并放到Azure云中。这意味着超大规模的数据,而且全球各地的传感器还会不断提供更多数据。最近的智利地震就会产生更多的数据。

  还有负载高峰,不断增加的数据。如何应对?在哪里处理这些数据?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云推动服务器技术的进步,而后者反过来又推动云本身的进步。如何让云不仅仅是在微软和其他四家公司得到应用,而让更多的用户和机构所使用?如何构建你自己的(客户)内部云?你应当能够运营自己的云,可能没有10,000台服务器那么多,但你可能需要购买制冷设备,线缆、电力、网络连接,还有可以使用的云。

  你可能说,为什么不把所有这一切放到公共云中呢?这可能是因为要与其它系统集成等等各种原因。但我们现在确实看到政府机构和企业正在购买云,并部署在自己的设施中,或在自己的国家或省市运营。毫无疑问,云已经改变了服务器。通过私有云或(客户)内部云,这些创新也在改变着云本身。

  这就是我今天希望谈及的五个方面。下面,我想说一下微软的情况。简单地说,云推动微软的发展,而微软也在推动云的发展。从这里到我们的总部只有10英里。我们目前在全球有大约40,000名员工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具体来说,其中大约70%专门从事云相关的工作,或者从事我刚提及的五个方面的工作。

  购买新的设备并放到数据中心就是云计算么?我甚至无法区分私有云和下一代服务器与企业计算。但,我们大约70%的员工都在从事云相关工作。一年后,这个数字可能达到90%。

  我们将继续服务于目前的客户。但是,我们目前的工作和想法都是基于云。

  对于云服务来说,Windows 7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目前工作的灵感来源于云。Windows推动着云所需的智能设备的发展,例如Windows手机、Xbox等。当然,必应也是源自云的服务。基于Windows Server和SQL Server的Windows Azure和SQL Azure也是把云作为设计的起点。

  Microsoft Office和Exchange以及SharePoint是专业人士所使用的后台工具,目前也已经把焦点放到云上。这对我们公司来说也是一个大赌注。这非常有趣。在这个行业发生如此大的变革通常需要5年、10年等时间,肯定不是每一年,当然也不需要40年。互联网已经问世40年了,期间出现了3、4、5或者6次大的机会。

  很多公司抓住这些机会并取得了一些成功。它们是否能够转向,真正地关注并抓住这些新机会呢?而这正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心。如果不想改变,就不要进入我们这个行业,这从个人和公司层面来说都是如此。目前的技术潮流早就不是我30年前刚加入公司时的技术。

  就像在座各位一样,你们所学的学科也大不一样了。很多年前也有今天的系统工程专业,但其内容却在不断发展前进。对我们所有人和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你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与我的关系不大,我还在上学或者刚刚毕业或者有很多好的想法。我想说的是,你们正在进入一个全球最奇妙的行业,有机会做出伟大的学术研究和产品,抓住难得的商业机会。我们欢迎你们加盟微软。

  我的电子邮箱地址是SteveB@Microsoft.com,如果感兴趣可以把简历发给我。现在正是加入这个行业的大好时机,云是处理器和互联网之间的基础。对于这个行业的所有人来说,目前值得大赌一把,是推动下一代技术进步的良机。

  我说的时间有点过长了。谢谢你们这么有耐心。现在可以回答你们的问题了。这是我第一次在Allen中心演讲,感到非常荣幸。

  再一次感谢你们百忙之中参加此次活动。如果有兴趣加盟微软,别忘了给我发电子邮件:steveb@microsoft.com。谢谢!

  完


33/3<123

评 论

论坛新帖



建议使用IE 6.0以上浏览器,800×600以上分辨率,法律顾问:上海信义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1, 沪ICP备05003035号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

51Testing官方微信

51Testing官方微博

扫一扫 测试知识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