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软件过程改进的人文途径

发表于:2009-5-11 13:51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未知    来源:51Testing博客转载

  在开始演讲前给大家讲一个寓言,也算是一个笑话。寓言是这样的:

  在一架飞机上,乌鸦对乘务员小姐说:“小妞,给爷来杯水!”坐在旁边的猪听后也学道:“小妞,给爷也来杯水!”,乘务员小姐把猪和乌鸦领子一提,扔到机舱外。乌鸦拍拍翅膀,笑着对猪说:“你还真是猪头啊,傻了吧?爷会飞!”。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外界因素是一种约束条件,自身能力也是一种约束条件。所以,别人能成功的事,未必自己就能成功。

  对于CMM/CMMI和过程改进来说,我们有些企业扮演的是乌鸦的角色,也有不少的企业扮演的是猪的角色。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关于从猪的角色转变为乌鸦的角色的一些人文方面的途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目前很多企业在实施CMM/CMMI方面的问题。

  (1) 实施成本高,不少公司在实施后走向玩命生涯。大家去查查国内第一家过CMM和第一家过双五的企业,看看他们现在的一个境况如何。我想你们比我更清楚。我的意思不是说实施CMM/CMMI企业就会败落,有不少企业,包括这次来的很多嘉宾所在的企业,他们的企业在实施CMM/CMMI后业务反而做得很好,为什么,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成本问题。试想一个二三十个人的小公司去实施CMM/CMMI,你们算算多少费用,这样的小公司有多少资金可用。没等实施完,早弹尽粮绝了。所以,没半斤的肚子,就不要吃八两馒头,免得气胀和消化不良。

  (2)形式主义加教条主义,我称之为“双症教育”,国内通过CMM/CMMI的企业,实施时靠个“GOLDEN PROJECT”的模板项目骗CMM/CMMI认证的公司多的是,我的先前曾经呆过的一家公司在过CMM 4认证的时候,评估师居然在验收时,面对测试团队,居然没有提一个问题。难道真得没有问题了么。做事讲究的是一个态度,做人讲究的是一个“德”字,很多认证在国内被做烂掉的一个原因就是个“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缺什么,甲方缺做事的态度,乙方缺德。相比形式主义来讲,教条主义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公司的制度太过于教条,整个公司就会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关于教条主义的来源,我将在后面给大家讲述。

  (3) 第三条,我们称之为偏见,这是技术人员出身的人常常犯的错误。我也常常犯这种类型的错误。记住“软件行业无一包治百病,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狗皮膏药体系和方法。”我是学中药出身的,中药里基本上没有只用一味药的,只有调和各个药的作用,才能发挥最大的药效。一个企业的质量问题同样地,不是仅仅关注于过程就能达到的,过程是人做的,有缺德的人和高尚的人,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落后的人工手段的,自然会有过程改进的效果不同。不然的话,为什么不去找个文盲来做过程改进。所以,我们在实施CMM/CMMI的时候,不要以偏概全。只重分析,不重综合。过程、人、技术,软件过程三要素,缺一不可。

  (4) 目前的很多咨询师在CMM/CMMI方面,仍然轻视人在软件开发中的核心作用,以为有了机制,对人的要求反而不是太重要。机制在一定基础上可以降低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但不是没有要求。在座的嘉宾们有很多是名企,一样过CMM/CMMI认证,你看看他们的人材招聘要求,不但不低,而且很高。为什么,人是软件行业赖以生存之本。所以不要把人当机器,机器是没有思想和创造力的,人有思想,有创造力。这就是各位为什么生气勃勃的在这里参加大会的原因,因为我们都是有思想,有创造力的新人类。

  我们接下来谈谈过程改进咨询和实践中遇到的最为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目前是目前的过程改进流程中做不到的一些方面。

  (1)执行力不足

  过程改进强调给管理者、实施人员足够的权限,讲求“授权”二字。很不幸的是,尽管有了授权,相关的过程改进实施执行方面仍旧是拖拖拉拉,大家都在磨时间。这个结症往往出在项目组长和项目经理方面,有法不依。我先前的一家公司的老板,为了这个问题,解雇了所有的中层管理人员,其结果大家可向而知,公司去年倒闭了。可以说,执行力低下这个现象不单是实施过程改进的企业,基本上所有行业都会有这个问题。殡仪行业也许是个例外,所以我们要高歌一曲“学习殡葬好榜样,高效快速执行力强”。至于执行力不足的原因,我在后面的激励机制中将有所阐述。

  (2)软件质量仍然达不到要求

  我们都知道,软件质量的源头是需求,软件质量的关键是过程。但是,就目前来说,过程改进的一大不足就在于没有真正深入到质量的源头,没有参与到客户价值过程中去。我见过很多公司SEPG成员参与到软件开发的洪流中,热火朝天。但是很少看到SEPG的人员陪同开发人员、市场人员和客户进行业务沟通。或是审查过业务销售的报告和需求单据。往往就是这不经意的一步,对后续的需求质量乃至业务的获取影响至远。

  (3)流程过于形式化,重数据而不重本质

  我看到这次一个嘉宾的文章,有关标杆数据的,写得非常好,非常有借鉴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讲了,人的态度决定一切。最主要的在于数据采集的主观意志太强。这是因为,就软件质量属性来说,有的东西只能定性,比如代码风格好坏,精炼程度,文档正确性和书写的优美性,很多都是模糊的,比较难以数量化,这些模糊的东西不是不可以量化,而是量化所需的成本太高或是算法太复杂。这好比“多少根头发的人算秃头一样,多一根少一根会影响评定结果吗”一样,我们只要给个定性的结论就可以了,但是在标杆数据里,定性的东西却没法处理,我们的SEPG组织总是吹毛求疵的追求最终的数据结果,最后才发觉自己没事瞎白活。此外,很多公司的过程改进中,强调文档的数量而忽略质量,重文档形式而忽略其实质内容。结果是过程改进好像没有给软件质量带来提升。这不是过程改进的错,如木桶理论所言,要达到质量的提升,过程改进有必要在木桶的短板上做足十分的功夫。

41/41234>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