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Bug 跟踪系统?

发表于:2009-4-13 13:59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Mike Bria    来源:Infoq

  Elisabeth Hendrickson 的想法是,在迭代中发现的问题不能算是bug,只有产品负责人才有权利把某个东西叫做“bug”,在健康的敏捷团队中,理应不需要任何bug跟踪系统。

  Hendrickson首先给出了“bug”的定义:

  敏捷环境中的bug指的是,在“完成”的故事中的某个行为,与产品负责人的正常的期待产生冲突。

  继而她又描述了她给“产品负责人”的定义和她对“期待”的理解,然后就提出了她的立场:在软件“完成”之前,跟“产品负责人的期待”不匹配的行为不能算是“bug”,人们需要采取的唯一行动就是立刻修复:

  “在声明某个故事“完成”前,如果发现了某些东西跟产品负责人的期待不一致,我们就修好它。我们不争论,不筛查,只修复。所以说我们对bug的容忍度为0。

  ……

  既然找到以后就要修好,所以不需要给它们起名字。也不需要设置优先级,我们不需要在bug跟踪系统里面做跟踪。我们只是马上搞定。”

  讲完这些以后,Hendrickson又解释了她觉得什么才是真正的“bug”,又该怎么处理:

  “故事“完成”并“接受”以后,我们可能发现在某些环境中,已经完成的故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会跟产品负责人的期待相冲突。这样我们就有了bug。

  如果我们做事情的方式正确,那这些东西就不会很多。如果在一个高级的bug数据库中,每时每刻都有5个状态为“open”的问题,那做筛查和跟踪就没有任何意义。产品负责人应该把这些bug跟产品backlog中的条目一起排定优先级,团队继续工作

  如果我们没有按正确的方式做事,就会有一群该死的小孽畜们从眼皮底下溜掉。然后我们就知道过程中有问题了。这时候就不要浪费时间去管理那些逃之夭夭的bug,而是退一步找到问题所在,从根本上断掉bug的源头。”

  在文章中,Hendrickson也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有人觉得软件中有问题,但是产品负责人觉得“不是问题”,这怎么处理?她的想法依然是不要做记录:

  “我工作过的大多数传统团队(在我开始跟敏捷团队一起工作之前)都有bug数据库,里面充满了大量永远不会得到修复的bug。这些东西一般都是被团队中的人报告的——通常是测试人员,优先级是“cosmetic”或者“low priority”。

  这种低优先级的问题不会带来任何价值:我们对这种东西不采取任何手段。而且我们会把这些数据在一个个发布中相传下去,因为我们怀揣一个错误的信念:只要有人报告问题,即便微不足道,即便吹毛求疵,即便业务人员毫不关心,把每一个这样的时刻都记录下来还是有价值的。

  数据库变成了安全毯,而不是项目资产。我们花了很多很多时间开会,讨论这些问题,列出需要修复的问题,调整优先级,但是等到下一个关键特性或者紧急bug出现时,这些决策又都付诸流水。如果你觉得这些情景听起来似曾相识,那就承认了吧:这些信息对推动项目前进毫无益处。所以住手吧。不然,你付出的代价要比回报高得多。”

  总的来说,Hendrickson是希望我们在把某个东西叫做“bug”的时候更吝啬一些。说的更精确一些,她是希望我们大大减少那些被记录下来,标记成“以后修复”的问题的数量;一直简化下去,直到任何一款bug跟踪系统都显得小题大做为止。她建议说,如果有了很多(真正的)bug,真的需要复杂的跟踪,那就最好再检查一下开发流程,作出改进,这比弄一个bug跟踪系统来得好。

  也许她的想法有点激进。不过笔者还是建议大家去读一下Hendrickson的文章全文(本文中只是节选翻译而已),仔细考虑它的含义,把你的想法和经验共享出来。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精彩评论

  • superbence
    2009-4-13 17:33:41

    确实过于激进,国内的软件业对于bug 管理还处在摸索阶段,一下子蹦到完美的敏捷模型,显得不够实际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